蚊香致癌 证据不足
2010-07-08 17:18:58   来源:健康报   作者:  评论:0 点击:

  新闻背景

 

  最近有报道称,一盘蚊香释放出的烟雾微粒相当于百支香烟。蚊香释放的超细微粒可以进入人体肺部,短期内可能引发哮喘,长期使用则可能引发癌症。蚊香真有这么大危害吗?

 

  蚊子叮咬不仅给人们带来烦恼和痛苦,而且蚊子还是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等传染病的传播媒介。采取何种方式避免蚊子侵害是众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我国,使用烟熏方式防止蚊虫侵害的做法源自民间。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生产、使用及出口蚊香的大国,年产量已达到100多亿盘。传统的蚊香也从线香、盘香逐步发展到有烟蚊香、无烟蚊香。近年来,又出现了液体或固体电蚊香等产品。蚊香的主要有效成分也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逐步衍变成为拟除虫菊酯。

  长期用蚊香有害吗

  天然除虫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杀虫剂,是除虫菊花的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在20世纪40年代被科学家确定。此后,人们开始进行类似物质的合成研究。1949年,美国人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丙烯菊酯。在20世纪50~60年代,又有一些类似化合物陆续研制成功,通称为拟除虫菊酯。拟除虫菊酯农药是20世纪7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农药,由于它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优点,不仅替代了有机氯农药,而且正在替代有机磷农药。

  拟除虫菊酯对昆虫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其作用机理是破坏昆虫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拟除虫菊酯在农业、林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人们实际接触的可能性。拟除虫菊酯对人畜的毒性较低,误服或无防护田间施药时短时间、高浓度的接触方式,有可能导致急性中毒。迄今为止,没有拟除虫菊酯长期小剂量接触导致慢性中毒或致癌的证据。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以拟除虫菊酯为有效成分的蚊香在实际使用中,有过诱发哮喘发作的个案报道,但未看到导致中毒或肿瘤的确诊病例。

  有研究表明,大鼠在出生前脑发育关键时期接触较低剂量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可能导致大鼠学习、记忆功能障碍。也有研究者指出,小鼠出生后早期接触低剂量氰戊菊酯,会影响成年后的空间记忆能力。

  无烟蚊香相对安全

  蚊香的成分并不单一。有研究者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法,测定不同蚊香烟雾中的有机污染物,发现有烟及无烟蚊香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机污染物种类相差悬殊,其中有烟蚊香所含种类为多。无烟空白蚊香中仅检测到纤维主要燃烧产物1,6-脱水-β-D吡喃葡萄糖,而在有烟空白蚊香中则检测到了甲苯、二甲苯、苯乙醛等有机污染物。这表明,无烟蚊香可能在使用上相对安全。

  有蚊虫存在,就有蚊香应用的需求,关于蚊香安全性的争论也必然会继续。如果家中有婴幼儿或年迈体弱的老人,不妨考虑其他的驱蚊方式,空调加蚊帐应该是现代人一个较好的舒适度夏方式。当然,还应该采取一些治本的方法,从源头上消除蚊子。

相关热词搜索:不足 证据 有机 无烟

上一篇:喝煮咖啡防乳癌
下一篇: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增加皮肤癌发病率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