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巨瘤摘除记
2013-03-19 10:21:18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病例简介

  主诉 73岁男性,发现腹部肿块1年余。

  现病史 1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中腹部持续性胀痛,无腰背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黄疸。当地医院B超检查诊断为“腹部肿块性质待查”,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经济问题未行特殊处理,就诊我院。

  门诊腹部CT检查诊断为“腹部巨大肿块、性质待查”,收入我科。患者因“冠心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诊治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建议停药半月后复查。2个月后,患者再次入院,被详细告知病情、手术必要性及风险等之后,患者拒绝手术,要求出院。

腹部巨瘤摘除记

  出院后,患者自觉腹胀进行性加重,遂再次至我院门诊,要求住院手术治疗。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可,小便正常,大便不畅。

  体格检查 患者体温:36.2℃,脉搏:102次/分,血压:143/95 mmHg,呼吸:20次/分。发育正常,营养良好,无病容,皮肤黏膜色泽正常。皮肤弹性正常,无皮下结节或肿块,无溃疡及瘢痕。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结膜正常,巩膜无黄染。乳突及鼻窦无压痛,口唇红润,扁桃体无肿大。颈部无抵抗,颈静脉正常,颈动脉搏动正常,双侧无杂音。气管位置居中,甲状腺正常,无胸膜摩擦感,叩诊清音。心率102次/分,无心包摩擦音,无异常血管征。

  专科情况 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蠕动波及手术后癫痕。中下腹可扪及巨大肿块,(20×15) cm大小,质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无明显触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分。

  辅助检查 腹部肿块CT检查结果:① 腹部巨大肿块复查,与我院门诊腹部CT检查结果对比,情况大致同前,考虑脂肪肉瘤?畸胎瘤?② 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左肾结石并左肾积水,右肾轻度积水。③ L2椎体压缩改变。

  入院诊断 腹部肿块;高血压病(1级,高危),冠心病,心功能二级,右束支传导阻滞;支气管疾患、左下肺感染;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双肾积水,左肾结石。

  手术过程

  手术名称 腹部巨大肿块切除术。

  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

  术者 李宜雄、何群、吴科敏、吴忠卫。

  手术经过 麻醉后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取正中切口上方达剑突下6 cm,下方达耻骨上3 cm,分层进腹。无腹水,肿块来源于腹膜后,占据中下腹部,回盲部被推挤至右上腹,小肠位于左中上腹;未扪及肝脏肿块结节。

  打开增厚的后腹膜,显露中下腹部肿块,实质性,质中等,边界较清,约(30×22×20) cm大小。

  沿肿块边缘分离,切断结扎浸润肿块的血管,基底部粘连紧密,小心分离,完整切除;其左上方见一处(10×10×3) cm类似肿块,边界清,沿边缘分离,完整切除肿块,(15×16×15) cm大小;其旁见一处(4×3×2) cm大小类似肿块,分离切除。腹膜后脂肪组织肥厚,尤以右侧为甚,部分结节感,无明显肿块。

  冲洗腹腔,洗尽积液,腹膜后创面彻底止血,关闭后腹膜,于盆腔及左侧腹部分别放置腹腔引流管1根,清点手术物品后分层关腹。手术顺利,麻醉满意。

  术中失血约300 ml,未输血,患者在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标本称重5.32 kg,经家属过目后送病检。

  诊疗心得与体会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胆外科 李宜雄教授 何群主治医师

  脂肪肉瘤(liposarcoma,L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以下;但原发腹膜后LS(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RPLS) 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占其中的41%。

  RPLS 发病年龄为55~75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腹膜后脂肪肉瘤大部分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其组织学主要由近乎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大多呈膨胀性生长,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压迫、推挤邻近器官,对周围脏器及重大血管造成浸润的可能性极小。

  RPLS早期无典型症状,患者通常以腹部巨大包块就诊;还可有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排便、排尿困难、下肢肿胀等局部压迫症状及发热、乏力、消瘦等慢性消耗症状。偶有因肿瘤破裂、出血导致急腹症和休克。

  影像学检查对RPLS 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 超和CT 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CT诊断RPLS ,有较高的定位、定性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检查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能客观显示RPLS 的部位、边界、范围,并发现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显示肿瘤导致周围脏器和大血管受压与移位情况。仔细分析CT 特征,对术前评估手术难度、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RPLS往往瘤体巨大,手术切除后易复发,但很少远处转移。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性RPLS,手术切除仍是其标准治疗手段。

  根据肿瘤主要所在部位,选择就近切口,切口不宜过小,以便于充分显露术野,以彻底切除肿瘤,降低复发率。肿瘤切除边界应远离肿瘤可触及与可视的边界,不残留肿瘤包膜。

  肿瘤累及邻近脏器和血管时,应设法一并整块切除,包括部分胃肠道、肾、肝、腹壁及下腔静脉均可切除。通常切除肿瘤边缘阴性区域1~2 cm 已足够,并无报道更大范围的阴性区域切除有明显优势。有丰富外科手术经验的医师采用这种较积极的手术方式是安全的,并可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

  对于无法达到完整切除的病例,应尽量争取姑息性切除。肿瘤姑息切除亦能减轻邻近压迫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对于接受姑息性切除的患者,术中应紧贴瘤体的假被膜施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手术加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或对部分患者有益,但术后放化疗效果仍存在争议。

  分子靶向治疗作为近年来逐渐兴起的肿瘤治疗方法,目前主要用于晚期脂肪肉瘤二线或三线治疗。大多数药物尚处于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其效果尚未明确,有望成为未来RPLS 治疗的研究热点。

  本病术后复发的特点表现为局部复发率高,而且多次复发的间期具有逐渐缩短的趋势,因此术后一定要定期复查,一般间隔周期为3~6 个月;存活时间越长,复查间隔时限应随之越短。复查项目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特别是B 超或CT,可早期发现病变,减少肿瘤对器官的侵犯, 提高再次手术根治率,减小手术风险,降低手术难度。

相关热词搜索:腹部 巨瘤

上一篇:关于原发性高钠血症的进展
下一篇:静脉滴注莫西沙星致精神异常1例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