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社区管理
2011-11-18 09:49:09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由于医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 的认知率低,规范管理不到位,加之我国目前情况下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等多种原因,使得慢阻肺的管理面临很多问题。如何预防慢阻肺发生,防止其进展;准确诊断 及早期诊断慢阻肺;建立国家层面上的疾病防控体系;推动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减少住院患者数等慢阻肺的诊治管理方法都是值得探讨的。

inserted image

  由于对慢阻肺发病机制及防治的整体认识不足,慢阻肺进入公众视野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公众对其危害知之甚少。另外,政府并未主动将慢阻肺列入国家 慢性病的防控体系管理中。因此,现在已有呼吸学界专家提出,将“慢阻肺”代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使它可与“冠心病”、“糖尿病”等已列入 慢性管理体系的疾病一样,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关注。本文中也以“慢阻肺”代替“COPD”。通过呼吸学界人士的努力,希望使慢阻肺的防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 时期。

  社区医师对慢阻肺的认知率有待提高

  广大基层医务人员承担着大量繁重的疾病防治任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可能相当多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的医师关于慢阻肺的知识还停滞于教材,这在中西部地区会更加明显。另外,在慢阻肺诊断中必须的肺功能检查仪(图),目前在社区卫生中心并未配备。

  国家卫生部设立的行业专项基金“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规范化防治体系建设”,通过社区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广,旨在促进社区医师对慢阻肺认知程度提高。

  只有使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的疾病管理人员(医师)真正掌握疾病的相关知识,才是启动慢阻肺的早期诊断和管理规范化的基础。

  在欧美等国家,由于卫生资源分布已趋平均,因此,大多数慢阻肺的诊断均是在社区进行。但同样面临着需要关于慢阻肺防治知识的教育。而且,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化管理也在慢阻肺的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慢阻肺在社区的管理现状

  重治轻防

  绝大多数医院的医生只忙于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只给予抗感染和平喘治疗,没有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检查及确诊,更没有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

  有的医院只有在出现症状之后才开始治疗,许多处于稳定期或缓解期的患者缺少或根本没有长期持续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干预措施,更谈不上长期有效的教育、管理和随访。尽管医疗资源耗费很大,但是投资效益比低下。

  社区医疗功能不到位

  基层卫生机构做不了“大”诊断,小医院连溴化异丙托品等药物都没有,资源配备不足,慢阻肺基本防治药物配备不足,“小”的预防和治疗也不能做,这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

  慢阻肺管理的建议

  规范管理

  根据慢阻肺诊治指南,对社区内患者进行摸底调查,并为患者建立疾病档案,长期管理,长期随访。目前大多数是三级医院与社区中心联合,对一些特定社区进行慢阻肺患者的登记、管理。

  教育大众,教育患者

  对患者分批、分期进行慢阻肺防治知识与技能教育,包括药物治疗、康复锻炼、预防发作、去除不良生活习惯,教育患者学会自我观察病情、懂得何时去医院就诊、掌握正确的气雾剂等剂型的吸入方法等。

  新技术应用

  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慢阻肺管理,建立手机终端以及基于手机终端的疾病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定期监督患者进行用药及管理。定期随访 并根据病情评估疗效、调整治疗方案。已有多个研究显示,在医生督导下的疾病管理更有效。现在我院呼吸内科正在研发微型肺功能监测设备,将其与手机结合起 来,使患者可将定期监测的肺功能数据实时发送到医生终端,并可实时接收到医生的指导。

相关热词搜索:慢阻肺 社区管理

上一篇:急性锂中毒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罕见病例
下一篇:“五步”防治慢阻肺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