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
2013-08-11 20:44:06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1851年,法乐特(Falret)首次记载了躁狂和抑郁在同一患者身上交替发作的现象,并命名为循环型精神病(folie circulaire)。1896年,克雷丕林(Kraepelin)将抑郁症与躁狂症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归于一种疾病,称为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即躁郁症(manic-depressive deisease,MD)。1950年,伦哈德(Leonhard)提出单相/双相的概念,代替了躁郁症这一概念。随后,阿吉斯卡尔(Akiskal)对单相/双相分类概念继承并发扬光大,经过潜心研究,他发现了抑郁性神经症、恶劣心境、环性心境障碍、双相Ⅱ型障碍的连续性和可演变性的存在,认为它们都是心境障碍的连续谱系,并于1983年提出了双相谱系障碍。

  可见,随着时代发展,双相障碍的概念在不断变化。今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APA)颁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将双相谱系障碍的内涵进一步扩大,规定,曾有抑郁发作但未达到病程标准或症状标准的阈下轻躁狂发作患者,归为其他未特定的双相障碍。

  鉴于双相障碍的高发病率、低诊断率以及诊断时间长的特点,本报将陆续刊出相关文章,敬请关注。

  患病率

  由于双相障碍的概念内涵、诊断标准不一,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的不同,以及不同国度或地区的差异,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很大。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3.0%~3.4%,到了90年代,则上升至5.5%~7.8%。古格文(Googwin)等(1990年)报告,双相Ⅰ型障碍(病史中有达到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终生患病率为1%,双相Ⅰ型和Ⅱ型(有反复抑郁发作及轻躁狂发作,但无躁狂发作)障碍合并终生患病率为3%,若加上环型心境障碍,则患病率超过4%。里默(Rihmer)等(2005年)发现,如果考虑整个双相谱系障碍,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可能在2.6%~7.8%之间。最近,美国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双相障碍Ⅰ型、Ⅱ型和阈下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依次是1.0%、1.1%和2.4%,12个月患病率分别为0.6%、0.8%和1.4%。

  我国也进行过多次流行病学调查。1982年进行的首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双相障碍的患病率仅为0.0425%。1993年再次进行全国性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的患病率依然很低,仅为0.0624%,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很大。近年来,我国个别地区也自行开展了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河北省双相障碍Ⅰ型、Ⅱ型的终生患病率分别为0.197%和0.130%,深圳市和江西省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分别为1.46%和1.198%。这些调查结果显示的双相障碍患病率,与之前全国的资料相比有大幅度提高,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依然不小。

  此外,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2009年)结果显示,双相障碍Ⅰ型、Ⅱ型和软双相(指既往无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史,临床以抑郁症状首发,在抗抑郁治疗过程中转成躁狂相的情感障碍)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依次是2.2%、2.2%和10.7%,12个月患病率分别为1.4%、0.5%和1.8%。同为中国人,香港调查的患病率远高于大陆的调查结果,这显然不是文化问题,可能是调查工具的问题,也可能是经济和社会状况的问题。

  共病问题

  大规模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双相障碍有很高的共病率,共病问题会使双相障碍的发病过程复杂化,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和社会功能均造成很大的影响。

  麦金瑞特(Mclntyre)等(2004年)在文献综述中指出,双相障碍与一个终身轴Ⅰ精神障碍共病的可能性是单相障碍的2倍;焦虑障碍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发病率是一般人群的35倍,至少55.8%的双相障碍与一种焦虑障碍共病,约31.8%的双相障碍与多种焦虑障碍共病;双相障碍与物质依赖的共病率为42.3%(双相Ⅰ型为60.3%,双相Ⅱ型为40.4%),其中,酒精滥用为39.1%,酒精依赖为23.2%,药物滥用为28.8%,药物依赖为14%。青少年双相障碍共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比率为11.1%~35.4%。人格障碍和双相障碍的共病率约为29%~48%,其中,强迫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与双相障碍均有很高的共病率。

  此外,各种躯体疾病,包括内分泌、心血管、呼吸、消化和泌尿系统疾病在双相障碍患者中的患病率也高于一般人群。双相障碍患者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几率是一般人群的2倍,肥胖、体重超标等亦可能是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麦金瑞特等总结几项调查结果发现,31%~35%的双相障碍患者体重超标,25%~34%患有肥胖症。

  遗传因素调查

  进行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对双相障碍的病因学研究很有帮助。家系性调查结果显示,双相障碍患者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与正常一级亲属双相障碍发生率相比高8~18倍,双相障碍的遗传度也高于正常人群,表现在50%的双相障碍患者双亲至少有1位罹患情感障碍。双亲之一罹患双相障碍,其子女发生情感障碍的几率为25%;而如果双亲均罹患双相障碍,其子女发生情感障碍的几率则增至50%~75%。麦古芬(McGuffin)等(2003年)进行的孪生子调查显示,单卵双生子间双相情感障碍同病率为65.1%,而异卵双生子间双相障碍同病率为14.0%,估计双相障碍的遗传性在单卵双生子中约为80%。寄养子研究显示,患病父母的子女寄养在正常家庭环境中,也仍具有较高的情感障碍发生率,且与未寄养子女的患病率接近,约为26%。

  上述资料证明,双相障碍是具有遗传性的疾病。

  疾病负担调查

  尽管近年来不断涌现的诸多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对双相障碍患者有所助益,但在患者康复过程中,仍存在种种障碍。这包括患者求治时间延长,医生正确诊断双相障碍的时间延长和治疗策略失误等。调查显示,40%的双相障碍患者在1年内复发,60%在2年内复发。自杀是双相障碍患者的巨大的威胁。文献报告,双相障碍患者中,约25%~50%会在患病后的某个时间有自杀企图,而15%~19%的患者最终自杀成功,与单相抑郁患者相当。2004年,认识并减轻抑郁症的社会经济负担(SEBoD)组织进行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自杀率为23.23/10万,其中约40%由抑郁障碍造成,因自杀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52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因自杀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更高达54亿美元。因此,不应忽视双相障碍带来的自杀风险。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全球疾病负担(GDB)研究结果估计,双相障碍的疾病负担在各类疾病负担中排第11位,在精神障碍中排第2位(仅次于抑郁症)。迪赛瓦(Dilsaver)等(2011年)报告,2009年全美双相障碍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51.0亿美元(直接损失30.7亿美元,间接损失120.3亿美元)。作者还强调,这些数字可能低估了双相障碍的真实损失,因为评估时未纳入全部双相谱系障碍患者,如阈下发作的病例。1999年有学者对美国约37万工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健康缺勤或残疾导致的生产力损失占总生产力的29%,其中47%来自于精神障碍,负担比重最大的前3位医学因素为,双相障碍慢性维持期、抑郁症以及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 小结

  双相障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的精神健康,是精神科临床和精神卫生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原卫生部于2012年4月和6月分别颁布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和《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2-2015)》(征求意见稿),都将双相障碍防治列为工作重点。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在精神卫生领域很有必要,它有利于研究双相障碍的流行因素和病因,有利于研究其预防和监测,亦有利于研究和评价保健工作及其规划,为医疗制度改革及各级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012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牵头的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负担研究启动。该项目将在全国东、中、西部9省同时展开,抽样调查4.5万社区成年居民,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将历时3年,预期获得包括双相障碍在内的全国精神障碍患病率和疾病负担数据,这必将为加强双相障碍的防治奠定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双相障碍 流行病学

上一篇:每个人都会扼杀他所爱的东西
下一篇:心理疾病和物质使用障碍:疾病的主要因素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