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执业医师考试精选必过资料连载-生理学
2012-03-18 10:43:47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生理学
1.判定兴奋性高低的指标一阈值(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兴奋性与阈
值成反变关系,即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兴奋性越高。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包括四种: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胞、入胞。人体内绝大多数
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钠泵活动的意义:①造成细胞内高 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防止细胞
水肿;③建立势能储备,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3.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
电位差;主要由 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
膜两侧发生的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上升支由 Na+内流产生,下降支为 K+外流产生。能引
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4.无髓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而在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呈跳跃式传导。传
导的特点为双向性、安全性、不衰减性。绝缘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结构的完整性助。(助理医师)
5.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运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其末梢释放Ach,与终板膜N2受体
结合,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单位而兴奋收缩。把肌细胞的兴奋的肌细胞的收缩的收缩连接在一起的中介
过程,称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耦联的最重要物质是Ca
2+。
6.细胞外液是细胞的生存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一动态平衡。人体内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 7%~8%,即每公斤体重 70~80ml 血液。
7.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健康成年男性为
40%~50%,女性为 37%~48%。
8.血浆渗透压包括两种:由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晶体渗透压;由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
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
形态和功能;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保持一定的血浆量。
9.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如 0.85%NaCl 和 5%的葡萄糖溶液,亦为等张液;渗
透压比血浆渗透压低的称低渗透,反之则为高渗液。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用血沉表示,血沉快慢与红细胞
叠连有关。血浆白蛋白增多,红细胞不易叠连,血沉减慢;球蛋白和(或)纤维蛋白原增多,可使红细胞
叠连,血沉加快。
10.红细胞生成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缺铁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促使红细胞成熟的因子是叶酸和
维生素 B12,缺乏会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1.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参与止血;促进凝血;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12.血液凝固的过程人体可分二个基本步骤: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在凝血酶原激
活物的作用下,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步,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根据
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的过程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固子 XII,参
与凝血的因子均在血管内,凝血的速度慢;外源性凝血的启动因子是因子 III 的释放,凝血速度快。
13.血液中重要的抗凝物质是抗凝血酶 III 和肝素。
14.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ABO 血型系统中,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凝集原的种类进行
分型。红细胞膜上只含 A凝集原者为 A型,血清中含抗 B凝集素,只含 B 凝集原者为 B 型,血清中含抗
A 凝集素,含有 A、B 两种凝集原者为 AB 型,血清中没有抗 A 和 B 凝集素,既不含 A 凝集原也不含 B
凝集原者为 O型,血清中则含有抗 A和抗 B 凝集素。
15.心脏每舒缩一次所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持续的时间与心率有关。心率增快,心动
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但舒张期的缩短更明显。
16.心脏泵血的过程分三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室内压高于房内压,
但低于动脉压,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的容积不变,压力增高。快速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
高于动脉压,动脉瓣开放,血液快速由心室流向动脉,心窒容积缩小,此期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心室
内压力达峰值。减慢射血期心室内的压力略低于动脉压,由于惯性血液继续流入动脉,但速度减慢,瓣膜
的开闭同快速射血期。
17.心室的充盈过程分四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房缩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内
压力低于动脉压,但高于房内压,房室瓣和动脉瓣又都处于关闭状态,心室内的容积不变,压力降低。快
速充盈期心室内的压力低于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血液快速由心房流人心室心室
容积增大。减慢充盈期房压力差减小,血流速度变慢,瓣膜的开闭同快速充盈期。房缩充盈期;房内压上
升,血液顺压力差继续进人心室,使心室进一步充盈。心脏射血的动力来自心室收缩;心脏充盈的动力主
要来自心室舒张压力下降对心和大静脉造成的抽吸力,另有一部分来自心房收缩。
18.每搏输出量的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每分
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心率与搏出量的乘积。每平方米体表面
积的心输量称为心指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9.心脏泵血功能受搏出量和心率调节,搏出量的多少又受心肌收缩前负荷、后负荷以及心肌本身的收
缩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20.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通常分为 0、1、2、3、4 五个时期。2 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
续时间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与骨骼肌细胞区别的主要特征。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存在
4 期自动去极化。
21.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心肌舒缩活动的整个收缩期及舒张早
期,因而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产生就证实了心肌组织的这一特点。
22.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称为窦性心律。房室交界区是正常时兴奋由
心房传入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速度最慢,这种缓慢传导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
(约需 0.1 秒)才能传向心室,称为房室延搁。房室延搁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至于
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从而保证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23.典型心电图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 P 波、QRS波群、T波。P 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QRS波群代表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T 波代表两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24.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另外尚需具备三个因素:心脏射血,外周阻力
和大动脉弹性。动脉血压受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等因素的
影响。
25.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压力。中心静脉压与心脏射血能力成反变关系,与静脉回心
血量成正变关系。
26.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有三种血流通路:迁回通路实现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
的物质交换;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尽快回心,保证一定的静脉回心血量;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
作用。
27.有效滤过压是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
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8.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心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起兴奋作用。心
迷走神经通过 Ach 对心脏起抑制作用。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单一支配,交感缩血管神经通过
去甲肾上腺素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
29.压力感受反射的过程: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
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
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人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
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30.肾上腺素通过强心使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通过(缩血管)使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Ⅱ是人体内
较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31.冠脉循环血流的特点:途径短、血流快;血压较高,血流量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大;血流量随
心动周期波动。
32.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组织换
气。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和外界环境压力之差,原动力来自呼吸运动。
33.胸膜腔的密闭性是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前提。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牵引肺,使其处于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34.肺弹性阻力主要来自肺泡表面液层所形成的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能降低表面张力,因而可
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5.基本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四种,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
量。潮气量和补吸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为功能余气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
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作肺活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时间肺活量为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
呼气,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第 1、2、3 秒的时间肺活量分别为 83%、96%和 99%肺
活量。时间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

相关热词搜索:2012年 执业医师 生理学

上一篇:2012年执业医师考试精选必过资料连载-医学伦理学
下一篇:2012年执业医师考试精选必过资料连载-生物化学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