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前2次给药导泻对肠道菌群影响较小
2015-01-11 20:10:21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充分的肠道准备是肠镜检查得以顺利完成的前提,临床上常采用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来导泻。虽然现已证实聚乙二醇对人体是安全的,但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仍有争议。已有研究发现,药物导泻会影响肠道菌群,但对其长期的作用却知之甚少。
目前临床上导泻剂的给药方法有两种,2L一次饮尽和2L分两次饮下,间隔12h。这两种方法对于肠道菌群的影响有何区别还不得而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来自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Jalanka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的Gut杂志。
23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单次给药组(2L一次饮尽)和两次给药组(2L分两次饮下,间隔12h)。分别收集受试者基线时、导泻后、治疗14天后和治疗28天后的粪便样本。通过人类小肠消化道芯片和定量PCR测定肠道微生物组成,并用粪便丝氨酸蛋白酶(FSPs)对结果进行校正。
结果发现,导泻剂确实会迅速引起肠道菌群大幅度改变。总的菌量减少了31倍,22%的受试者丢失了肠道菌群的种属特异性。然而在14天后,细菌水平和群落成分又基本恢复到基线水平。
恢复的速率与给药方法相关:单次给药组的菌群影响更严重,恢复更慢,且变形菌、梭菌和Dorea Formicigenerans菌数量显著增加。增加的这些细菌与导泻后升高的FSPs呈相关关系。
药物导泻影响肠道菌群的原理可能是: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通过冲刷肠道内细菌,携带大量氧气进入厌氧菌生态系统,从而减少肠道细菌的营养供给。而此种剧烈改变可能使得原本被共生群落抑制的致病微生物有机会繁衍增殖。
FSPs主要来自胰液,在IBS患者腹泻后或肠道准备后会升高,这可能是因为细菌降解胰酶能力下降。升高的FSPs会增加肠壁渗透性并引起内脏高敏感性。在这项研究中,FSPs和肠道PH值均短暂升高。PH升高可能是缘于短链脂肪酸丢失,碱性环境更有利于变形菌增殖。
另外,单次给药法的不足在于:一,单次给药会引起肠道菌群更持久的改变;二,单次给药导泻后,一些兼性需氧菌的菌量显著高于两次次给药法,这与IBS和炎症时相类似。
最后Jalanka教授指出,这项成果或可有助于研究IBS和其他腹泻型疾病的肠道微生态改变。两次给药法所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更小,因此临床上推荐采用两次给药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美沙拉嗪或可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下一篇:富士胶片在中国发布600系列CMOS高清内窥镜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