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病理学)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2013-01-15 19:32:52   来源:37度医学网   作者:  评论:0 点击:

干酪性肺炎
结核性胸膜炎  可发生于各个时期
 
ZL2****肺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是(2000)
 A.局灶型 
 B.浸润型 
 C.慢性纤维空洞型
 D.干酪样肺炎 
 E.结核性胸膜炎
答案:B(2000)
 
(121~122题共用备选答案)〖HTK〗2005
  A干酪性肺炎
  B葡萄球菌肺炎
  C革兰阴性杆菌肺炎
  D急性肺脓肿
  E肺癌〖HT〗
121〖ZK(〗上肺部病变伴低热、乏力,经正规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病灶不吸收,最先考虑的是〖ZK)〗
答案:A
解析:上肺部病变伴低热、乏力,高度怀疑肺结核,经正规抗菌药物治疗后肺部病灶不吸收,更考虑为特异感染的可能大。肺结核的肺炎表现即为干酪性肺炎。
122〖ZK()多见于体弱、心肺慢性疾病患者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是〖ZK〗〗
答案:C
 
五.肺外器官结核病  大多是原发性肺结核病经血道播散的后果。当机体抵抗力强时,少量进人血液中的结核杆菌在骨、肾、脑等器官潜伏下来,成为日后肺外器官结核病的来源。
 
(一)肠结核病
    肠结核病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肠结核病两型,前者很少见。常见于小儿,多因饮用含牛型结核杆菌的牛奶而引起。其病变与肺结核的原发综合证相似,称肠原发综合征(包括肠内原发灶、结核性淋巴管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大多数肠结核病是继发性的,见于活动性肺结核病伴空洞形成的病人,因咽下大量含菌痰液所致。病变好发于回盲部,因该处淋巴组织丰富,细菌易于入侵,加上此处肠内容物停留时间较长,接触细菌机会较多之故。按病变不同特点,有溃疡型和增生型之分。
    1、溃疡型:环形溃疡—肠腔狭窄;由于肠壁淋巴管分布呈环形,因而溃疡长径多与肠纵轴垂直。溃疡常有多个,边缘很不整齐,呈潜行性,溃疡底部为干酪样坏死及结核性肉芽组织,可达肌层,局部浆膜常有纤维素渗出和连接成串的灰白色粟粒状结节形成(结核性淋巴管炎)。渗出物机化后可引起局部肠粘连,溃疡愈合后因瘢痕收缩而致肠狭窄,但出血、穿孔少见。临床上除出现结核性全身中毒症状外,常有腹痛、腹泻、消瘦,不完全性肠梗阻。
    2、增生型:病变特征是回盲部大量结核性肉芽组织形成和随后肠壁纤维化,致肠壁高度增厚,肠腔狭窄,病灶外粘膜可有浅溃疡和息肉,临床上常有不完全性肠梗阻,右下腹可触及包块,须与肠癌鉴别,增生型比溃疡型少见
   
(二)结核性腹膜炎
通常由肠结核、肠系膜淋巴结结核、输卵管结核直接蔓延而来。也可为急性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一部分,按病变性质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型。
1、干性: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而引起腹腔脏器的粘连。
2、湿性:以大量结核性渗出为特征。
 
例题11.肠结核溃疡的肉眼形态是
 A.椭圆形,溃疡的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B.口小底大烧瓶状
 C.不规则地图状
 D.呈带状,其长径与肠长轴垂直
 E.火山喷口状
答案:D
    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可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和慢性细菌性痢疾。
 
一、病理变化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大多累及左半结肠,尤以直肠病变最为常见。肠道病理变化初期表现为卡他性炎,继而,渗出的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坏死组织覆盖于肠粘膜表面形成假膜,称假膜性炎,、假膜脱落形成大小不等的溃疡。拉稀当然是直肠病变
  (二)中毒型细菌性荆疾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卡他性肠炎滤泡性肠炎。虽然肠道病理变化较慢,但常于发病后数小时内发生中毒性休克和呼吸衰竭。慢性细菌性痢疾由急性细菌性痢疾迁延而来。肠道病理变化表现为新老病变相互混杂。
  (三)里急后重和排便次数增多  与直肠壁受炎症刺激有关。
  (四)中毒性休克  严重的毒血症引起,,多发生于2—7岁的小儿,多由福氏或宋氏痢疾杆菌引起。一点都不给你送福
 
8.细菌性痢疾肠道病变最显著的部位是在
 A.升结肠
 D.横结肠
 C.降结肠
 D.乙状结肠
 E.乙状结肠和直肠
答案:E
 
7.下列属于假膜性炎的疾病是(2002)
 A.肠伤寒 B.肠结核 C.阿米巴痢疾
 D.急性细菌性痢疾 E.肠血吸虫病
答案:D(2002)
 
ZL14属于假膜性炎的是(2004)
 A.大叶性肺炎         
 B.结核性胸膜炎
 C.风湿性心包炎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细菌性痢疾
答案:E(2004)
   
第三节  伤    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变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以回肠末段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突出。
 
ZL6伤寒的肠道病变主要发生在(2003)
 A.回肠下段   
 B.回盲部   
 C.盲肠
 D.乙状结肠   
 E.直肠
答案:A(2003)
 
一、病理变化
(一)肠道病理变化  可分为髓样肿胀期、坏死期、溃疡期和愈合期。
髓样肿胀期,回肠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呈脑回状,巨噬细胞明显增生成团,并吞噬杆菌红细胞等,形成伤寒小结
    坏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发生坏死。
    溃疡期:坏死的淋巴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溃疡的长轴与肠管长轴平行。联系结核垂直
    愈合期;肉芽组织和上皮细胞增生填补溃疡。
 (二)肠道外病理变化  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脾、肠系膜淋巴结和骨髓巨噬细胞明显增生,形成伤寒小结。胆囊病理变化较轻,但可向肠道排放伤寒杆菌,成为传染源。心肌有广泛的变性。皮肤出现玫瑰疹。
   
二、合并症   
肠出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肠穿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
 
(14~15题共用备选答案)〖HTK〗(2001)
 A.溃疡呈环形与肠的长轴垂直
 B.溃疡呈长椭圆形与肠的长轴平行
 C.溃疡呈烧瓶状口小底大
 D.溃疡边缘呈堤状隆起
 E.溃疡表浅呈地图状
14.肠伤寒的肠溃疡特征
答案:B(2001)
15.细菌性痢疾的肠溃疡特征
答案:E(2001)
 
ZL8伤寒小结的主要组成细胞是(2005)
 A类上皮细胞
 B巨噬细胞
 C多核巨细胞
 D浆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B(2005)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化脓性炎症。脑膜炎球菌存在于病人
或带菌者的鼻咽部,借飞沫经呼吸道传染,细菌进入上呼吸道后,一般仅引起局部炎症,如
机体抵抗力低下或菌量多、毒性大,则细菌可从上呼吸道粘膜侵入血流继续繁殖,到达脑脊
膜引起病变:
   
一、病理变化
    肉眼观: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脓性渗出物,使脑回、脑沟
模糊不清。炎症累及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各部分,尤以脑顶部及脑底部积脓最多。由于炎性渗
出物的阻塞,脑脊液循环发生障碍,可引起脑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软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少量淋巴
细胞、单核细胞及纤维素。严重病例在近脑膜的脑组织处亦可出现化脓性炎症,称脑膜脑炎
 
ZL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典型的病理变化是(2002)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脑软化灶形成
 C.噬神经细胞现象
 D.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堆积
 E.淋巴细胞袖套状浸润
答案:D(2002)
 
例题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病变部位在
 A.大脑皮质
 B.丘脑及基底节
 C.硬脑膜
 D.蛛网膜下腔
 E.脑室内
答案:C/E?有争议
既然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当然在膜上。讲义为炎症累及软脑膜和蛛网膜的各部分?
 
病理学;2006-2-02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脓液主要聚集于B
A.软脑膜与脑皮质之间的腔隙
B.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   
C.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   
D.蛛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
E. 软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
 
141〖ZK()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时的脓液主要聚集于         2003
A软脑膜与脑皮质之间的腔隙
B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腔隙
C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的腔隙
D蛛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
E软脑膜本身的疏松纤维组织间
答案:B
膜炎应是膜与膜之间的腔隙,硬、蛛、软,哪软就在哪。也就是蛛网膜下腔。好好复习解剖。
 
二、临床病理联系
    (一)颅内压升高症状  头痛、喷射性呕吐、小儿前囟饱满等。这是由于脑膜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渗出物积聚,蛛网膜颗粒因脓性渗出物阻塞而影响了脑脊液的吸收所致。
    (二)脑膜刺激症状  表现为颈项强直和屈髋伸膝征(Kernig征)阳性。因为炎症波及脊神经根处的脊髓膜,使神经根通过椎间孔受压,当颈部、背部肌肉运动时,牵拉神经根引起疼痛,颈项强直是颈部肌肉发生的保护性痉挛。婴幼儿,由于腰背部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可引起角弓反张。当腰、骶节神经后根受累时,如作屈髋伸膝试验,坐骨神经受到牵引,引起腰神经根疼痛而呈现Kernig阳性体征
    (三)脑脊液改变  压力升高,呈脓样,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增加,蛋白含量增多,糖减少,涂片及培养可找到病原菌。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及脊髓的变质性炎。传播媒介为蚊(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带病毒的蚊叮人吸血时,病毒侵入人体,首先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繁殖,继而人血引起病毒血症。当机体免疫能力强,血脑屏障功能正常时,病毒不能进人脑组织则为隐性感染。如机体免疫力和血脑屏障功能降低,病毒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
 
一、病理变化
  病变范围广泛,累及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但以大脑皮质、基底核及丘脑最严重;小
脑、延髓及桥脑次之;脊髓病变最轻。俗称大脑炎
  (一)肉眼观  脑膜充血,脑水肿,脑回变宽,脑沟变窄。切面,脑灰质内见散在分布的累粒大小的软化灶,灰白色半透明,境界清楚。
  (二)镜下
  1.变质性改变  ①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表现为胞体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质内空泡形成,核偏位。重者神经细胞出现核浓缩、碎裂和溶解。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周围常有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围绕,称之为卫星现象小胶质中性粒细胞侵人坏死的神经细胞内,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②软化灶形成。病变严重时,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染色较淡的筛网状病灶。
 2、渗出性改变  脑实质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并有多量淋巴细胞呈袖套样浸润,称血管淋巴套
 3、增生性改变  小胶质细胞增生,可为弥漫性或形成局灶性的胶质结节,多位于小血管及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5.下列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改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B.血管套形成
 C.软化灶
 D.蛛网膜下腔有脓性渗出物
 E.胶质细胞增生
答案:D
 
9.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具有的改变是(2004)
 A.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套形成
 B.筛网状软化灶和脑水肿
 C.〖ZK(〗蛛网膜下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渗出〖ZK)〗
 D.胶质结节形成
 E.〖ZK()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出现噬神经细胞和卫星现象〖ZK〗〗
答案:C(2004)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变质性炎,四个字。
 
二、临床病理联系
  本病病变分布广泛,神经细胞广泛变性、坏死,可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神经核受损引起相应的颅神经麻痹症状。由于脑内血管扩张充血,血管通透性增强以及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升高,引起头痛、呕吐等。严重时可致脑疝形成,常见的有小脑扁桃体疝和海马回疝。
 
(12~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变质性炎
 B.浆液性炎
 C.纤维素性炎
 D.化脓性炎
 E.增生性炎
1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性质为
答案:D
1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性质为
答案:A
 
16.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类型是属于(2001)
A.渗出性炎
B.变质性炎
C.增生性炎
D.出血性炎
E.肉芽肿性炎
答案:B(2001)
 
第六节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人接触疫水时,血吸虫尾蚴钻入人体皮肤或粘膜内发育为童虫。童虫进入小血管,经过肺循环及体循环到达全身,其中唯有通过肠系膜毛细血管到达肠系膜静脉的童虫才能在体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一、基本病理变化
(一)尾蚴性皮炎  表现为真皮充血、出血和水肿,初期为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后期浸润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童虫移行到肺引起点状出血和白细胞浸润。
  (二)成虫引起的病变  死亡虫体周围可见组织坏死,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形成

相关热词搜索:执业医师 考试 历年真题 病理学 传染病 寄生虫病

上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病理学)乳腺及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下一篇: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解析(妇产科)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