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内分泌系统
2009-05-26 20:37:38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相关知识导读】

·侏儒症、巨人和呆小病的发生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要食用加碘的食盐?

·大脖子开门见山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激素参与了机体的应激状态?

·为什么临床上经常激素来治疗疾病?

内分泌系统(cndocrine system)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机体的长生发育和各种代谢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控制生殖和影响  行为。内分泌系统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其他器官的内分泌细胞组成。

内分泌腺结构特点是:腺细胞排列成索状、团状或围成滤泡状,腺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无导管。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物激素(hormone)。大多数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年的特定细胞。有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称旁分泌(paracrine)。每种激素作用的特定器官或特定细胞,称为这种激素的靶器官(rarget organ)或靶细胞(target cell)。靶细胞具有与相应激素结合的受体,激素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激素根据其化学性质的不同分为含氮激素(包括氨基酸衍生物、胺类、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和类固醇激素两大类。机体绝大部分内分泌 细胞为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其超微结构特点与蛋白质分泌细胞相似,即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以及膜包被的分泌颗粒等。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仅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其超微结构特点是,胞质内含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线粒体较多,其峭多呈管状;含较多脂滴,为激素合成的原料。

一、甲状腺

甲状腺(thyroid gland)位于颈前部,分左右两叶,中间以峡部相连。甲状腺表面包有薄层结缔组织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腺实质,将其分成许多大小不等、界限不清的小叶,每个小叶骨含有20~40个甲状腺滤泡(thyroid follicle)滤泡之间为疏松结缔组织,含丰富的有孔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图12-1)。滤泡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由单层的滤泡上皮细胞(follicular epithelial cell)围成,滤泡腔内充满胶质(colloid),它是滤泡上皮细胞的分泌物在腔内的储存形式,即磺化的甲状腺球蛋白,在切片上呈均质嗜酸性。胶质边缘常见空泡,是滤泡上皮细胞吞饮胶质所致。

(一)滤泡上皮细胞

滤泡上皮细胞是组成滤泡的主要细胞,通常为立方形,可随功能状态不同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在功能活跃时,滤泡变矮呈扁平状,腔内胶质增多。细胞核圆形,位于中央,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较多线粒体,溶酶体散在分布,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顶部胞质内有电子密度中等、体积很小的分泌颗粒,还有从滤泡腔摄人的低电子密度的胶质小泡。滤泡上皮基底成有完整的基膜。

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甲状腺激素的形成经过合成、贮存、碘化、重吸收、分解和释放等过程(图12-2)。滤泡上皮细胞人血中摄取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继而在高尔基复合体加糖并浓缩形成分泌颗粒,再以胞吐方式释放到滤泡腔内贮存。滤泡上皮细胞能从血中摄取Ⅰ-,它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活化,再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滤泡上皮细胞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见后述)的作用下,胞吞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成为胶质小泡。胶质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小泡内的甲状腺球蛋白被水解酶分解,形成在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即甲状腺素thyroxine)和少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3T4于细胞基底部释放入血。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婴幼儿的骨骼发育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影响显著,小儿甲状腺功能低下,不仅身材矮小,则且脑发育障碍,导致呆小症。成人甲状腺功能低下则引起新陈休谢率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表现为精神呆滞、记忆力减退、毛发稀少以及黏液性水肿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出现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的表面,同时引起心务管、消化等系统功能的紊乱。

(二)滤泡旁细胞

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细胞稍大,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浅淡,银染法可见胞质内有嗜银颗粒(图12-3,图12-4)。电镜下,位于滤泡上皮中的滤泡旁细胞顶部被相邻的滤泡上皮细胞覆盖。滤泡旁细胞胞质的分泌颗粒内含降钙素。降钙素(calcitonin)是一种多肽,能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使骨盐沉着于类骨质,并抑制胃肠道和肾小管吸收Ca2+,使血钙浓度降低。

二、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有上下两对,呈扁随圆形,位于甲状腺左右叶的背面。腺表面包有结缔组织被膜,实质内腺细胞排列成索团状,间质中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腺细胞分主细胞和嗜酸性细胞两种(图12-5)。

1、主细胞(chief cell)数量最多,呈多边形,核圆,居中,HE染色胞质着色浅。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主要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使骨盐溶解,并能促进肠及肾小管吸收钙,从而使血钙升高。在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共同调节下,维持血钙的稳定。

2、嗜酸性细胞(oxyphil cell)单个或成群分布于主细胞之间,胞体在,核较小,染色深,胞质嗜酸性;电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嗜酸性细胞从青春开始出现,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多,但其功能目前不仍不清梦。

三、肾上腺

肾上腺(adrenal gland)位于肾的上方,左右各一。肾上腺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少量结缔组织伴随血管和神经伸入腺实质内。肾上腺实质由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两部分构成。皮质来自中胚层,腺细胞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髓质来自外胚层,腺细胞具有分泌含氨激素细胞的结构特点。

(一)皮质

皮质占肾上腺体积的80%~90%,根据皮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排列特征,可将皮质分为三个带,即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三个带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图12-6)。

1、球状带(zona glomerulosa  位于被膜下方,较薄,约占皮质总体积的15%。细胞聚集成球团状,胞体较小,呈锥形,核小染色深,胞质较少,内含少量脂满城风雨。细胞团之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图12-7)。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mineralocorticoid),主要是醛固酮(alaosterone),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促进Na+的重吸收及K+的排泄,同时也刺激胃黏膜吸收Na+,使血Na+浓度升高,K+浓度降低,维持血容量于正常水平。

2、束状带(zona fasciculata)是皮质中最厚的部分,约占皮质总体积的78%。束状带细胞较大,呈多边形,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胞核圆形,较大,着色浅。胞质内含大量脂滴,在常规切片标本中,因脂滴被溶解,故胞质染色浅而呈泡沫状(图12-7)。电镜下具有典型的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图12-8)。细胞索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可促使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并转变成糖,还有抑制免疫应答及抗炎等作用。

3、网状带(zona reticularis)位于皮质最内层约占皮质总体积的7%,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间为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网状带细胞较小,胞核也小,着色较深,胞质内含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故染色深(图12-7)。网状带细胞主要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二)髓质

髓质主要由排列成团索状的髓质细胞组成,其间为血窦和少量结缔组织,髓质中央有中央静脉。髓质细胞胞体大,呈多边形,如用含铬盐的固定液固定标本,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因而髓质细胞又称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图12-8)。另外,髓质内还有少量交感神经节细胞,胞体较大,散在分布于髓质内。

电镜下,嗜铬细胞胞质内含许多电子密度高的膜被分泌颗粒。根据颗粒所含物质的差别,嗜铬细胞分为两种。一种为肾上腺素细胞,颗粒内含肾上腺素(adrenaline),此种细胞数量多,占人肾上腺髓质细胞的80%以上。另一种为去甲肾上腺素细胞,颗粒内含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为儿茶酚胺类物质,它们与嗜铬颗粒蛋白等组成复合物贮存在颗粒内。嗜铬细胞的分泌活动受交感神经调控。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脏和骨骼肌的血管扩张;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增高,心脏、脑和骨骼肌内的血流加速。

(三)肾上腺的血液循环特点

肾上腺动脉进入被膜后,大部分进入皮质,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并与髓质毛细血管相通。少数小动脉分支穿过皮质直接进入髓质,形成窦状毛细血管。髓质内的小静脉汇合呈一条中央静脉,经肾上腺静脉离开肾上腺。因此流经髓质的血液含较高浓度的皮质激素。其中的糖皮质激素可增强嗜铬细胞所含的N-甲基转称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成为肾上腺素,这是髓质中肾上腺素细胞多于去甲肾上腺素细胞的原因,可见肾上腺皮质对髓质细胞的激素生成有很大的影响。

四、垂体

垂体(hypophysis)位于颅底蝶鞍垂体窝内,为一椭圆形小体,重约0.5g。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组成,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神经垂体分为神经部和漏斗两部分,漏斗与下丘脑相连,包括漏斗柄和正中隆起。腺垂体分为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三部分。远侧部最大,中间部位于远侧部和神经部之间,结节部围在漏头周围。远侧部又称垂体前叶,神经垂体的神经部和腺垂体的中间部合称垂体后叶(图12-9,图12-10)。

(一)腺垂体

1、远侧部(pars distalis)腺细胞排列成团索状,少数围成小滤泡,细胞间具有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在HE染色切片中,依据腺细胞着色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类;嗜色细胞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图12-11),均具有含氮类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图12-8)。根据腺细胞分泌激素的不同,可进一步对它们进行分类,并按所分泌的激素进行命名。

1)嗜酸性细胞(acidophil):数量较多,呈圆形或随圆形,胞质内含嗜酸性颗粒。嗜酸性细胞分为两种。

1)生长激素细胞(somatotroph):数量较多,电镜下胞质内可见许多高电子密度的膜被分泌颗粒(图12-12)。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能促进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尤其是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在未成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可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则引起巨人症;成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引发肢端肥大症。

2)催乳激素细胞(mammotroph):男女两性的垂体均有此种细胞,但在分娩前期和哺乳期女性细胞数量较多且功能旺盛。催乳激素(prolactinPRL)能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2)嗜碱性细胞(basophil):数量较嗜酸性细胞少,呈椭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嗜碱性细胞分为三种。

1)促甲状腺激素细胞(thyrotroph):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能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

2)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corticotrop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主要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

3)促性腺激素细胞(gonadotroph):分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应用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发现这两种激素可共存于同一细胞。卵泡刺激素在女性促进卵泡发育,在男性则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细胞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促进精子的发生。黄体生成素在女性促进排卵和黄体形成,在男性则刺激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称间质细胞刺激素(intefstitial cell stimulating hormone)。

3)嫌色细胞(chromophobe cell):约占远侧部腺细胞总数的50%,体积小,胞质少,着色浅,细胞界限不清楚。电镜下,部分嫌色细胞胞质内含少量分泌颗粒,因此认为这此细胞可能是脱颗粒的嗜色细胞,或是处于形成嗜色细胞的初期阶段;其余多数嫌色细胞具有长的分支突起,伸入腺细胞之间起支持作用。

2、中间部(pars intemedia)位于远侧部与神经部之间的狭窄部分(图12-13),在动物的垂体中间部很明显,为由嗜碱性细胞构成的复层上皮,还有一些由立方上皮细胞围成的大小等滤泡,滤泡内含胶质。人的中间部已退化,无成层的上皮。动物的中间部细胞分泌黑素细胞刺激互(melanocyte stimulating hormone MSH)。MSH作用于皮肤黑素细胞,促进黑色素的合成和扩散,使皮肤颜色变深。

3、结节部(pars tuberalis)包围着神经垂体的漏斗,在漏斗的前方较厚,后方较薄或缺如。此部含有丰富的纵行毛细血管,腺细胞呈索状纵向排列于血管之间,细胞较小,主要是嫌色细胞,其间有少量嗜酸性和嗜碱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

4、腺垂体的血管分布  腺垂体主要由垂体上动脉供应血液。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伸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分支并吻合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形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进入远侧部,再度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构成垂体门脉系统(hypophyseal portal systerm)。远侧部的毛细血管最后汇集成小静脉,注入垂体周围的静脉窦(图12-14)。

5、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  下丘脑的弓状核等神经核的神经元,具有内分泌功能,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合成的多种激素经轴突释放入漏斗处的第一级毛细血管网,继而经垂体门微静脉到达腺垂体远侧部的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分别调节远侧部各种腺细胞的分泌活动。其中对腺细胞分泌起促进作用的激素,称释放激素(releasing hormoneRH);对腺细胞起抑制作用的激素,则称释放抑制激素(releaseinhibiting hormoneRIH)。目前已知的释放激素有: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RH)、催乳激素释放激素(P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G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及黑素细胞刺激素释放激素(MSRH)等。释放抑制激素有: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或称生长抑素,SOM)、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PIH)和黑素细胞刺激素释放抑制激素(MSIH)等。由此可见,下丘脑通过所产生的释放激素和释放释放抑制激素,调节腺垂体内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而腺垂体嗜碱性细胞产生的各种促激素又可调节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的内分泌活动,这样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便统一起来,完成对机体的多种物质代谢及功能调节。

(二)神经垂体及其与下丘脑的关系

神经垂体主要由无髓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的细胞组成,含有较丰富的窦状毛细血管。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轴突经漏斗进入神经垂体的神经部,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也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来源。这些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含有许多分泌颗粒。分泌颗粒沿轴突下行运输到神经部,在轴突沿途和终末,分泌颗粒常聚集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在HE染色标本中呈现为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图12-15),称赫令体(Herring body)。神经部的胶质细胞又称垂体细胞(pituicyte),分布于神经纤维之间,形状和大小不一。垂体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神经纤维的作用。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和催产素(oxytocin)。抗利尿激素主要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液浓缩。抗利尿激素分泌若减少,会导致尿崩症,患者每日排出大量稀释的尿液;若分泌超过生理剂量,可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故又称加压素(vasopressin)。催产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助于孕妇分娩,还可促进乳腺分泌。这些激素在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合成,在垂体神经部贮存并释放入窦状毛细血管。因此,不丘脑与神经垂体实为一个整体。

五、松果体

松果体(pineal body)又称松果腺(pineal gland)或脑上体(epiphysis),呈扁圆锥形,以细柄连于第三脑室顶。松果体表面包以软脑膜,实质主要由松果体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和无髓神经纤维等组成(图12-16)。松果体细胞(pinealocyte)与神经内分泌细胞类似,在HE染色切片中,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胞质少,弱嗜碱性。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可见细胞具有突起,短而细的突起终止在邻近细胞之间,长而粗的突起多终止在血管周围。电镜下,松果体细胞具有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此外,胞质尚有一种称为突触带(synaptic ribbon)的结构,它由电子致密的杆状体和周围的许多小泡组成。在哺乳动物,突触带多分布于相邻松果体细胞相互接触处,或松果体细胞与细胞外间隙或脑脊液相接触部位,其数目有昼夜节律变化。松果休细胞分泌褪黑素(melatonin),褪黑素参与调节机体的昼夜生物节律、睡眠、情绪、性成熟等生理活动。在成人的松果体内常见脑砂,是松果体细胞分泌物钙化而成的同心圆结构,其意义不明。

六、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除上述内分泌细胞外,机体其他器官还存在大量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多种激素在调节机体生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66年,Pearse根据这些内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和分泌胺,而且细胞是通过摄取胺前体(氨基酸)经脱羧后产生胺的特点,将它们统称为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 cell),简称APUD细胞。

随着对APUD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后来发现许多APUD细胞不仅产生胺,而且还产生肽,有的细胞则只产生肽;并且发现神经系统内的许多神经元也合成和分泌APUD细胞相同的胺类和肽类物质。因此人们提出,将这些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元(如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和APUD细胞(如消化管、呼吸道的内分泌细胞),统称为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diffuse neuroendocrine systemDNES)。因此,DNES是在APUD细胞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充。至今已知DNES40多种细胞。DNES把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系统两大调节系统统一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调节和控制机体的生理活动。

【常见内分泌系统疾病的组织学基础】

1、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内分泌系统的常见病,发病率约为0.5%,多见于中青年妇女。甲亢是由于某些病因导致甲状腺素分泌过多,引起神经、循环、消化系统等兴奋性增高,代谢功能亢进。最常见的症状有神经质、易激动、多语多动、食欲亢进而体重不降,心悸气短,怕热多汗和疲乏无力等。甲状腺呈对称性、弥漫性增大,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肥大,可形成乳头状凸入滤泡腔内,滤泡腔内胶质减少或消失。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甲状腺素分泌减少,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若胎儿或婴幼儿开始发生,称呆小病。因为大脑和骨骼的发育受阻,导致患儿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甲状腺呈弥漫性肿大,可因碘缺乏引起,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单纯性甲状腺肿。机体缺碘时不能合成足够的甲状腺素,反馈性引起垂休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和滤泡增生。临床表现主要是甲状腺肿大,既无甲状腺功能亢进又无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状。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离海远、地势高的地区,如我国西南、西北和华北等地区。食用加碘盐,要以预防该病发生。

2、肾上腺疾病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糖皮质激素,称库欣综合征或皮质醇增多症。中青年女性多见。双肾上腺增生并显著肥大,镜下主要为网状带及束状带细胞弥漫增生,病人呈向心性肥胖,即面部和躯干部脂肪沉积增加,而四肢正常或消瘦。出现满月脸、水牛背、悬垂腹、锁骨上窝脂肪垫等特殊体态。嗜铬细胞瘤大多起源于肾上腺髓质,镜下瘤细胞呈索团状排列,胞体多为大多角形,胞质内可见大量嗜铬颗粒,肿瘤细胞持续或间断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前者为主,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20~25岁多见。大多患者如能及早诊治,可治愈;但严重者病性凶险,变化多端,约10%为恶性肿瘤。

3、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  是由于生长激素持欠过度分泌所引起的内分泌所引起的内人泌代谢疾病。引起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的原因主要是垂体生长细胞瘤或垂体生长细胞超常增生。发生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长骨骨骼尚未闭巨人症。若发生在青春期后,长骨骨骺已闭合,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以20~29岁者多见,起病缓慢,主要特征是骨增厚,患者颅骨增大变长,额骨增大肥大,眉弓外突,下颌突出。同时软组织增生,头面部皮肤明显变厚变粗,嘴唇肥厚,与骨骼改变共同形成肢端肥大症的特殊面空。此外,手指和脚趾增粗,其末端呈杵状。

4、垂体性侏儒症  又称垂体矮小症,是由于青春期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缺乏或不足或生长激素生物效应不足所致,是儿科内分泌疾病中比较常见的疾病,据北京协和医院调查,其发生率为11.36/10万(1/8644)。患儿1岁左右出现生长缓慢,2~3岁时与同龄幼儿身高有明显差异。每年身高不足4~5cm,至成年时低于130cm,但身体匀称协调,皮肤细嫩,皮下脂肪丰满,面部圆形,智力正常。

相关热词搜索:内分泌系统

上一篇:第11章 皮肤
下一篇:第13章 消化管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