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儿王”学望诊
2009-05-26 20:37:14   来源:   作者:  评论:0 点击:

编者按:看过王应麟老先生给孩子治病的人,都不由赞叹:真神!老先生神机妙算,就像算卦一样。小孩儿在他手上被来回“摆弄”几下,家长还没发话,得!“这孩子脾气暴”,“咳嗽了不少日子了……”这次,我们特别请“小儿王”教大家几招望诊“皮毛”,平时家长们多观察观察,如有症状不妨用点食疗办法,或请中医调理调理。

  受访专家:王应麟,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医师,著名儿科专家,被誉为“京城小儿王”。
RAME id=ad_iframe_D31 style="Z-INDEX: -99; VISIBILITY: hidden"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ad_page.asp?place=D31" frameBorder=0 width=0 scrolling=no height=0>

出诊时间:周日上午特需门诊。

  望:鼻梁有青线

  诊:孩子上肝火

  有了新生儿的父母,有时会发现,在孩子两个眼睛之间的鼻梁上,出现一道发青的细横线。孩子并没有受磕碰之类的外伤,这道青线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就是王老先生望诊的内容之一,如果小儿鼻上有了这道青线,说明孩子上了肝火。这肝火多因消化不良引起。食量大,体质好的孩子,比食量不大,体质较弱的小儿容易出现肝火旺,也就是平常俗话说的食火。食火到了出现青线的地步,说明食火积得不是一天两天了,得赶紧去火。

  多喝水,多吃稀的,要清淡,萝卜丝汤、山楂这时最好派上用场,帮孩子赶快排积食。平时喝的去火的梨水百合水,要加量,还可以喝点绿豆汤。如果还不见好,就让大夫给开点儿去肝火的小药。

  望:下眼袋发青

  诊:长期有感染

  小儿有时两只眼睛的下眼袋比平时发肿、发青,而且好多天都不自然消退,似乎是出现了小毛病,但是也不哭不闹。

  这种表现很可能是长期感染所致。平时孩子反复地感冒发烧,尤其是病毒性的,吃了药表面上好了,过一阵又出现,再吃药治疗,又没事了,但是这反复的一来二去,小身子骨儿的抵抗力就打折扣了,所以就出现了脾气不足、肾气不足、消化不好、睡眠不实等。

  有这样情况的小儿,家长应该带着瞧瞧中医,通过调理,恢复恢复体格。

  望:总是揉鼻子

  诊:可能有鼻炎

  有的小孩喜欢把自己的小鼻子在大人身上来回搓,有时揉出鼻涕来,再严重点儿,可能小眼泪儿似的。

  有的家长以为这可能是孩子饿了,或者是闹觉,其实都不对。这很可能是有鼻炎,过敏体质的小儿容易有这毛病。小儿有或轻或重的鼻炎,遇到冷或热的刺激,就容易犯,所以会蹭鼻子。也有可能是风热或者风寒引起,进而出现感冒,反过来感冒还可以加重鼻炎。所以要及时带孩子看病,同时观察排除家中的过敏原。

  望:突然打蔫儿

  诊:肠胃不消化

  过去老话儿说:亮灯旺火欢实孩子。意思就是欢蹦乱跳的小孩儿不仅招人喜欢,而且说明壮实。有时候欢实的孩子就可能突然打蔫了,家长不用着急,可能是消化不良,肚子里不好受。

  如果是长期发蔫,几周或更长时间,而且明显体弱,就得特别注意了,得查一查是不是贫血。

  此外,夜里哭闹的孩子,除了惊吓原因,也可能跟肠胃不好受有关。有点儿不同的是,受了惊吓的孩子,可能突然地大哭,而肠胃不好的孩子可能哭起来不是那么大声,是委屈地哭。
望:指甲有起层

  诊:需要补肾气

  有的小儿出现指甲起层的毛病,家长首先怀疑是缺钙,可是到医院去查钙,又并不缺。

  这还是因为胃口的问题,让营养吸收不够好,所以出现了肾虚,是肾虚让指甲出现了起层。这样的孩子,可能先天不足,需要后天调养。

  饮食方面就怕过剩的营养,尤其在肠胃能力弱的晚间。大一些的孩子,能适当吃一点核桃等坚果类的食物,对补肾气会有好处。如果要服药就应该咨询医生,切不可给小儿乱补。

  望:睡醒常干呕

  诊:消化有问题

  早晨醒来,小儿不时出现一下干呕,像咳嗽,又像是胃里的东西在作怪。这是胃口不舒服所致,消化有问题。一定注意给吃易消化的食物,而且吃到七八成饱就行了。尤其是晚上,这样的小儿因为消化的功能比较差,到了早晨还没有将吃下的食物正常从胃里排空,所以出现干呕,也就是有点类似恶心要吐的感觉。

  孩子起床后,先适当活动一下,喝点水,而不是急于吃早饭,早饭吃急了,就可能一下子吐出来。需要时建议看一下儿科。

  另外,如果小儿夜里睡觉吧唧嘴,也是因为夜间胃的消化不够顺畅导致的。

  精彩阅读

  “小儿王的育儿经”

  春天要少吃酸食

  中医认为,肝是喜欢酸味的,春季已亢奋的肝若再摄入过量的酸味食物,则会肝气过旺,伤及脾脏。为了平衡,唐代孙思邈就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所以,春天要多食甘淡的东西,比如黑米、南瓜、扁豆、红枣、桂圆、核桃、鲫鱼、草鱼等。

  新生儿不可暖衣

  《诸病源候论·养儿童候》指出:“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便宜损伤。”新生儿离开母体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自己调节体温,如果这时给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因体液过多地消耗,就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穿衣多少看手脚

  父母不要根据自己的感觉给孩子穿脱衣服,而是靠对孩子手、脚冷暖的细心观察。孩子手脚温暖是穿衣合适的标志,手脚凉是穿衣少了的标志,后背、脖子出汗表示衣服穿多了。

  喂中药时别加糖

  即使在汤药中放许多糖也还会有苦味,尤其解不掉那种药味。而且糖多了,会对咽喉部产生刺激,咳嗽的孩子会因此加重咳嗽症状。因此,喂药时最好不要加糖,待吃完药后,再给些糖吃,这样可以很快解除口中的药味。

  汤药煎得少一些

  孩子服中药汤剂比较困难,要求尽可能煎得少一些。3岁以下的婴幼儿,一般1剂药煎两次后,总计60毫升即可。每服10~20毫升,日服3次。3~7岁的孩子,可煎100~150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服3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别给1岁宝宝买电动玩具
下一篇:宝宝不爱吃肉怎么办?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