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的诊断
2012-09-18 18:52:10   来源:医学论坛网   作者:汪建平 蔡永华  评论:0 点击:

直肠指检

  直肠类癌大多数直径<1cm,90%以上位于距肛缘4~8cm 的直肠前壁和侧壁,直肠指检是最方便、最直接的检查方法,如发现直肠壁光滑、类圆形的黏膜下硬结,需考虑本病的可能。如肿瘤浸润肌层后固定不动,则与腺癌难以鉴别。

   肠镜检查

  肠镜下的典型表现为黏膜下单个结节状广基隆起,质硬,推之可移动,黏膜表面光滑,界限清楚,黄色或苍白色外观,活检钳触之具有黏膜下肿瘤特征。 活检的阳性率与取材技术相关,因表面有正常黏膜覆盖,应深挖或多次活检以取到黏膜下组织才能确诊。当肿块增大,黏膜表面形成溃疡时,肠镜表现不易与结、直 肠癌鉴别。黏膜表面凹陷或溃疡形成,提示肿瘤转移风险高。直肠类癌常同时或异时伴有其他部位的原发恶性肿瘤,需对胃肠道和其他部位进行必要的检查。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EUS是确定直肠类癌浸润深度最有效的方法。它能对消化道管壁准确分层,显示病灶与直肠壁各层次的关系,从而判断类癌的起源、大小、内部回声、 边界、有无肌层和周围血管浸润,对指导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或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文献总结直肠类癌的超声内镜声像图特征是:(1)病灶呈低回 声结节;(2)病灶内部回声均匀;(3)病灶边界清晰;(4)早期病变位于黏膜深层或黏膜下层。

   B超、CT和MR

  可以提示肿瘤的大小、形状、数量、边缘、浸润深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有无肝脏转移等信息,对手术治疗和预后有指导作用,应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 目。Chiti 等研究结果显示,B超对类癌肝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92%,CT则分别为73%和93%。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生长抑 素受体闪烁扫描术(somotostatin receptor scintgraphy),与传统的影像检查方法相比能检测出更多的肿瘤病灶,且敏感性 达到87%。

   病理检查

  组织学上较难判断类癌的良、恶性,其镜下特征为分泌良好的内分泌肿瘤,肿瘤细胞较小,形态较一致,呈腺管样,菊团样,条索状或实心团块状排列,胞浆较空或嗜伊红性,胞核相对均一。根据形态可分为腺样型(此型最多见)、条索型、实心团块型和混合型。

   免疫组化

  近年来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技术已成为类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手段。广谱神经内分泌标记物嗜铬颗粒蛋白A(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囊泡突出素(Syn)阳性可证明类癌的神经内分泌分化来源。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联合检测CDX-2、PDX-1、NESP-55 和TTF-1,有助于 判断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原发病灶,将胃肠道类癌和胰内分泌肿瘤及肺类癌相区别。研究发现,检测直肠类癌术后标本Ki-67 的阳性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88.9%)和特异性(82.4%),可作为预测直肠类癌转移潜能的可靠指标。

相关热词搜索:直肠类癌

上一篇:我如何诊断MDS?
下一篇:小儿颅后窝肿瘤生物学和磁共振成像结果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