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越活越健康
2009-09-27 20:32:22   来源:健康时报   作者:  评论:0 点击:

背景:2007年年底,杭州市成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之一。经过一年多有针对性的建设,公众健康意识大大提高,健身设施覆盖全城,健康管理周到细致,成为一座不折不扣的“健康城”。

  眼下,杭州最热的是“野菜”。

  “番薯叶、南瓜藤、地瓜藤、草籽菜,这些过去都是用来喂猪、喂鸡的,现在都拿来吃,而且还挺贵!”杭州市健康办有关人员介绍说。

  变化还不仅仅是这些。

  酱鸭历来被当成杭州的特色食品,现在因为“盐和糖含量太高”,杭州人偶尔才吃一次。

  东坡肉算是杭州知名度最高的菜肴,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鱼虾等海鲜,市民都说:“专家讲了,红肉不如海鲜更健康”。

  宴席上,主人点的主食都是“五谷丰登”,它是很多杂粮的大汇合,有玉米、番薯、土豆、花生、南瓜等,甚至荞面这种连北方人都不常吃的杂粮,也上了杭州人的餐桌……

  杭州人的口味在变。以前是强调“味道”——现在注重的是“健康”。

  听健康讲座的人排出40米长队!

  杭州是一座有健康传统的城市。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到杭州小营巷视察爱国卫生工作,称赞小营巷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全国爱国卫生运动随即掀起。

  2007年年底,杭州市又成为全国健康城市试点之一。

  从2008年9月起,由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城市品牌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杭州市卫生局主办的每月一次“健康大讲堂”,至今已组织了12场讲座,场场爆满。

  承办的杭州市医学情报中心赵刚主任说:“讲座启动直今,已三易其地。”

  第一场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这里地处市中心、人气旺。但主办方心里没底,怕听众太少冷场,事先和市老年休闲养生协会签订协议,请协会发动会员来听课。结果出乎主办方意料,1000个座位坐满了人。

  讲座地点不久后移到了浙江省图书馆,结果仍是场场爆满,每次都要在后排、过道上加座位。

  看到听众已不成问题,主办方的“胃口”开始提高,已不满足于老年人群为主的听众群,决定把年龄向下拉。

  “因为许多慢性病都是从中年甚至青年就开始了,疾病预防应从中青年就开始。”于是,讲座的地点第三次转移,移到了钱江新城——这里是杭州市未来的党政工作区和中央商务区,离市区较远。

  每次讲座前,主办方都为听众准备相关的指导手册。有一天下着雨,赵刚担心听讲的人不会很多。“讲座于上午9点开始,8点刚过,我从家里赶到会场,一下就惊呆了:会场领手册的人竟然已经排出了40多米的长队!”

  浙江大学第一医院保健科医生范国英说,各类健康讲座简直如天罗地网,覆盖了杭州市的边边角角:讲怎么进补的、讲膏方如何吃的,讲疾病防治的……市民听讲座后要接受“测试”:围绕讲座内容出题,疾控中心亲自“判卷”,为的是掌握居民对健康知识了解的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辅导。

  体重健康公园里有把“计算尺”

  “健康”二字,已经成了杭州的标签和流行语。

  未来的杭州会更健康

  访杭州市副市长陈小平

  杭州市民有七个“人人享有”

  记者:陈市长,杭州市提出创建健康城市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陈小平:建设健康城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精神,不仅能推动卫生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对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意义更大。
[page]
记者:市政府通过哪些方法,实现创建健康城市的目标呢?

  陈小平:杭州市建设健康城市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七个“人人享有”,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人人享有15分钟卫生服务圈、人人享有15分钟体育健身圈、人人享有安全食品、人人享有清新空气、人人享有洁净饮水。市委市政府正是从解决问题入手,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并设计了一个三年行动规划,从2008年起到2010年实现上述目标,最终达到让百姓的生活质量更高、寿命更长。

  人都是“健康第一责任人”

  记者:为实现上述目标,杭州市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陈小平:我们组建成立了一个由市委书记亲自抓的市建设健康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的办公室也由市长亲自负责。市委市政府首先致力于健康意识的提高。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即是向百姓传输健康生活理念,使得人人都成为“健康第一责任人”。2008年,市委市政府搞了“健康生活进百万家庭”项目,为杭州市133万余户家庭赠送“健康五件套”(《杭州市民健康读本》、控油壶、限盐罐、体重指数(BMI)计算尺、围裙),让百姓明白日常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

  提高领导的健康意识,旨在让各级领导以健康的理念指导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健康的城市应该体现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现人性化。宜业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慢性病患者检查看病“不花钱”

  记者:那么杭州市民未来能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陈小平:我们将通过一个个健康项目来促进健康城市建设,如建设健康生活馆、控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慢性病干预、全民健身、健康环境等项目工程。

  例如:为降低青少年龋齿发生率,从今年起我们将免费窝沟封闭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降低5岁以下婴儿死亡率、我们在目前国家实行“两免”(免费婚检、免费孕检)的基础上,再加“两免”(免费产前医学诊断、免费新生儿疾病诊断),形成从婚前、产前和产生三个环节的预防干预系列套餐;我们确立了依托社区的慢性病的干预手段,首先对社区人群进行普查,了解到底有多少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然后建立健康档案,定时跟踪管理,慢性病人群在社区看病治疗将实行低费用或零自付(通俗的理解即是自己不用花钱)办法。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墙壁上有一句话:追求更高水准的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追求健康是人生存权、发展权的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建设健康城市的最高准则。建设健康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小营巷社区的小营公园内,有一块高大的电子屏幕,每天不仅播放健康保健知识,还要公布一张健康饮食菜谱。这些菜谱是经过浙江大学第二医院营养专家结合时令搭配而成的。“小区1000多位拎菜篮的老人,每天都是看着菜谱去买菜。”小区工作人员不无自豪地介绍。

  拱墅区米市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墙壁上随处可看到:“吸烟=身心折磨+死亡”,“多跑公园,少跑医院”……

  拱墅区还有个体重健康公园,大大的体重指数(BMI)计算尺是这个公园的“灵魂”。上面有四个区域:肥胖、超重、正常、偏瘦。只要找到自己身高和体重的结合点,就能知道自己在哪个范围。

  “这样做,就是要保证市民随时看到健康,随手用到健康。”赵刚说。

  社区医生责任重

  记者注意到,在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生叫“社区责任医生”。
[page]
小营巷社区卫生服务站给每个居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哪个有糖尿病,谁是“三高”,社区责任医生了如指掌。卫生服务站每年都给居民免费体检一次,体检结果存入档案。健康档案由责任医生保管,责任医生依据档案上门“管理”居民,比如,三高俱乐部专门“管理”三高人群,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外,还要上门跟踪治疗和生活情况。

  上城区小营巷社区79岁的鲍云仙老奶奶,如今满口仍是自己的牙齿。她说,上世纪80年代起,她就从社区卫生委员那里知道了一天要刷三次牙,中午还要用茶水漱口,因为“这样可以坚固牙齿”。她现在天天都在小区的健康小路上散步,因为社区医生组织的“三高俱乐部”告诉她,“步行是三高人群最好的健身方式。”

  满街橘色自行车

  “出了家门,进公园门。”这是杭州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描述。虽然许多居民住的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老房子,但也一尘不染,小区里芳草萋萋、绿荫如盖。

  杭州的不少公厕都标着“生态厕所”,走进去,蹲便的便池与普通便池无异,但坑内有一堆“秽物”,却没有一点臭味。市健康办的工作人员介绍,那堆“秽物”并非粪便,而是一堆加入了特殊药水的木渣。便在上面,粪便会很快被分解,不仅不留痕迹,也不留气味。

  大街上到处流动的橘色自行车,也是杭州的新景观。自行车实行“通借通还”,全市建有上千个还借点,在任何一个点位都可以借车,也可还车,既环保又健身,还缓解交通拥挤,大受市民欢迎。

  “健康小路”在杭州也随处可见,鹅卵石铺就,每隔200米就有一个计步器标识,看一眼就知道自己走了多少米。沿着古运河两侧修健的健康小路——运河游步道,单侧长10多公里,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休闲走廊。

  采访中,一位居民的话说得让人怦然心动:“老话说:一个人要转七世才能投胎做杭州人!要我说:人要是只有一辈子一定要住在杭州。”

  因为这是一座美丽而健康的城市!

相关热词搜索:杭州人

上一篇:中国医药产业产值有望破万亿居世界第七
下一篇:“千人计划”已引进326名海外人才  

医学推广
热门购物